孩子抽动症做什么检查,儿童抽动症(抽动障碍)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客观检查,以排除器质性疾病并明确病因。以下为针对儿童抽动症的详细检查项目及意义解析,帮助家长理解诊疗流程:
一、基础检查:排除躯体疾病
神经系统查体
目的:评估是否存在共济失调、肌张力异常、病理反射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。
重点观察:眨眼、耸鼻、清嗓等动作是否为自主控制,是否存在伴随不自主发声或秽语。
异常提示:若出现运动迟缓、肌力下降或脑膜刺激征,需警惕脑炎、脑肿瘤等器质性疾病。
血常规、生化及免疫指标
检测内容:血常规(感染筛查)、肝肾功能(药物代谢评估)、抗链球菌溶血素O(ASO,排查链球菌感染相关)、免疫球蛋白及自身抗体(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)。
临床意义:ASO升高可能提示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反应(如PANDAS综合征),需针对性抗感染治疗。
脑电图(EEG)
检测方法:常规清醒脑电图+睡眠期监测,必要时行24小时动态脑电图。
结果分析:
正常:多数抽动症患儿EEG无特异性改变,需结合临床诊断。
异常:若出现弥漫性慢波、局灶性棘慢波,需鉴别癫痫发作(如肌阵挛癫痫)。
优势:无创、经济,可动态观察脑电活动。
二、专科评估:明确抽动类型与严重程度
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(YGTSS)
评估内容:抽动类型(运动/发声)、频率、强度、复杂性及对生活的影响。
评分标准:总分0-100分,25分以下为轻度,26-50分为中度,≥51分为重度。
应用价值:量化病情严重程度,指导治疗决策(如是否启动药物治疗)。
共患病筛查
常见共患病:
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):通过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、SNAP-IV量表评估。
强迫障碍(OCD):采用儿童耶鲁-布朗强迫量表(CY-BOCS)筛查。
情绪障碍:通过儿童抑郁量表(CDI)、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(SCARED)评估。
临床意义:共患病可加重抽动症状,需联合心理行为干预或药物治疗。
三、影像学检查:排除脑部结构性病变
头颅磁共振成像(MRI)
适应症:
抽动症状进展迅速或出现认知功能下降。
合并头痛、呕吐、视力障碍等颅内压增高表现。
重点观察:基底节区、丘脑、额叶皮质等部位是否存在占位、梗死或脱髓鞘病变。
优势:高分辨率,可发现微小病变(如结节性硬化症的皮质结节)。
功能影像学(必要时)
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(SPECT):评估局部脑血流灌注,辅助鉴别抽动症与局灶性癫痫。
磁共振波谱分析(MRS):检测脑内代谢物浓度,如N-乙酰天冬氨酸(NAA)降低可能提示神经元损伤。
四、心理评估与家庭干预指导
心理行为评估
工具:儿童行为量表(CBCL)、艾森克儿童人格问卷(EPQ)。
目标:识别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问题,评估家庭教养方式对症状的影响。
干预建议:
认知行为疗法(CBT):通过暴露与反应预防(ERP)减少抽动相关焦虑。
家长培训:学习正向强化、忽视策略,避免过度关注加重症状。
家庭环境评估
内容:家庭冲突频率、亲子沟通模式、父母心理状态。
干预重点:改善家庭氛围,减少压力源,必要时对父母进行心理疏导。
五、特殊情况下的进一步检查
代谢性疾病筛查
适用人群:早发型抽动(<3岁)、发育迟缓或家族史阳性者。
项目:血氨、乳酸、串联质谱分析(氨基酸、有机酸代谢病)、基因检测(如SLC6A3基因突变导致的多巴胺转运体缺乏症)。
药源性抽动排查
常见诱因: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(如氟哌啶醇)、中枢兴奋剂(如哌甲酯)。
处理原则:逐步减停可疑药物,必要时换用其他治疗方案。
总结:抽动症检查的逻辑与意义
诊断分层:
确诊抽动症:依赖临床表现+YGTSS评估,EEG、MRI排除其他疾病。
鉴别诊断:需与癫痫、舞蹈病、肌张力障碍等区分(见下表)。
疾病症状特点EEG表现MRI表现
抽动症刻板、可短暂抑制正常或非特异性慢波正常
癫痫刻板、不可抑制、意识障碍痫性放电可能异常
舞蹈病不自主、无目的、快速运动正常基底节区病变
治疗决策依据:
轻度抽动:心理行为干预为主。
中重度抽动或共患病:药物治疗(如硫必利、阿立哌唑)+心理干预。
家长行动建议:
选择具备儿童神经专科的医院就诊,避免盲目用药。
记录抽动发作视频(30秒以上),帮助医生判断症状特点。
定期随访(每3-6个月),动态评估病情变化。
孩子抽动症做什么检查,通过系统检查与多学科协作,约80%的抽动症患儿可获得有效控制,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。